網站首頁 高層關注 媒體聚疫 疫情播報 科技攻疫 專家論疫 管理進步 懸壺濟世 醫療藥品 中醫治疫 防疫科普 照謠鏡 警示錄 依法戰疫 宅家御疫 宅外避疫 各地戰疫 吉林大地 長春行動 長春新區
                                                                                戰疫文化 談古論今 戰疫論壇 疫后重啟 面向未來 世衛觀疫 環球戰疫 面向世界 海外發聲 社科戰線 戰疫英雄 戰疫日記 疫冷情暖
                                                                                疫情與節約 疫情與浪費 疫情與效率
                                                                                戰疫圖片 影音動漫 網站薈萃
                                                                                 
                                                                                您的位置: 首頁 > 媒體聚疫 > 聚焦
                                                                                超級真菌“耳念珠菌”究竟有多危險?
                                                                                加入時間:2023-04-03  來源:揚子晚報/紫牛新聞  作者:楊彥
                                                                                 

                                                                                “耳念珠菌”在美國蔓延,三分之一感染者死亡

                                                                                這種超級真菌究竟有多危險?

                                                                                顯微鏡下的耳念珠菌

                                                                                培養皿中培養的耳念珠菌菌株

                                                                                《最后生還者》講述了人類社會被真菌攻擊的故事

                                                                                  “致命真菌在美國蔓延!三分之一感染者死亡!”近期,網上流傳這樣一則信息。這種名叫“耳念珠菌”的超級真菌正在以“驚人的速度”傳播,全美一半以上的州都報告了確診病例,三分之一感染者因為這種真菌死亡。這不禁讓人聯想到剛剛播完的美劇《最后生還者》的劇情,人類被真菌病原體感染,不僅具有攻擊性,而且會人傳人……“致命真菌”到底是什么?它真有那么可怕嗎?
                                                                                  
                                                                                  年紀挺輕!耳念珠菌被發現才14年
                                                                                  
                                                                                  據美國疾控中心介紹,耳念珠菌主要威脅群體是免疫系統較弱的老年人,具有高傳染性,容易在醫院和老人護理機構等地方傳播。據報道,目前全美有三分之一的感染者因為這種真菌死亡。
                                                                                  
                                                                                  江蘇省人民醫院(南京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感染科劉源主任醫師介紹,真菌是一種真核細胞型生物,在生物界屬于一個很大的類群。新聞中的“主角”耳念珠菌,就是一種“年輕”的真菌。最早是2009年從一位日本女性患者的外耳道分泌物中分離出來。耳念珠菌可定植于人的皮膚與黏膜表面,也可分離自患者的傷口、咽拭子、呼吸道等部位。其中定植人數約為感染患者的2~3倍。皮膚上僅是攜帶該菌,不造成感染,但可傳播給他人,造成醫院院內感染。
                                                                                  
                                                                                  速度驚人?我國報告病例總數并不“嚇人”
                                                                                  
                                                                                  目前全球六大洲超過40個國家均有耳念珠菌感染病例的報道。2016年美國對2013-2016年間的7例侵襲性多種耐藥耳念珠菌感染病例的報道引起關注。數據顯示,美國臨床病例從2019年的476例增加到2021年的1471例。
                                                                                  
                                                                                  劉源主任醫師告訴記者,我國是由北京大學王輝教授團隊于2018年最先報道該菌。目前我國公開報道的耳念珠菌感染病例報道數量較少。報道病例年齡大多55歲以上,具有嚴重慢性基礎性疾病的患者,比如糖尿病,高血壓,長期住院的患者,還有是接受過抗真菌藥物治療或者長期服用免疫抑制劑的患者。同時,我國報道的大多數病例為淺表感染、散發性感染,聚發性感染較少。目前尚無院內感染集中暴發的報道。
                                                                                  
                                                                                  問題聚焦“耳念珠菌”會不會造成大范圍傳播?
                                                                                  
                                                                                  熱播美劇《最后生還者》中,人類一旦被真菌病原體感染,就失去對自己身體的控制,變得越來越具有攻擊性,并試圖通過暴力傳染他人。即便電影中讓人頭皮發麻的景象過于遙遠、玄幻了一些,那耳念珠菌會不會有大范圍傳播的可能?或者,它會是下一個“新冠病毒”嗎?
                                                                                  
                                                                                  健康人群攜帶基本無癥狀,耐藥性強
                                                                                  
                                                                                  劉源主任醫師告訴記者,2022年10月WHO發布了第一份對人類健康構成最大威脅的真菌病原體清單。名單據病原體的潛在影響和耐藥風險數據將其分為三類:嚴重、高度和中等優先級。耳念珠菌就已位列嚴重威脅組。盡管目前這種真菌感染的流行范圍有限,但隨著一些菌株的耐藥性越來越強,傳播范圍越來越廣,不能排除新型真菌病原體會引發更廣泛的公共衛生事件的可能性。
                                                                                  
                                                                                  劉源主任醫師介紹,健康人群即使攜帶耳念珠菌也沒有明顯臨床癥狀。在臨床治療方面,該菌往往引起血流感染、插管(導管)相關性血流感染等嚴重感染;部分耳念珠菌具有多重耐藥性因此治療難度高,給臨床治療帶來了嚴峻挑戰。
                                                                                  
                                                                                  如果感染耳念珠菌,有可用藥物嗎?劉源主任醫師告訴記者,抗真菌藥物種類相對不多,目前常用的抗真菌藥物主要分為:唑類藥物、多烯類藥物、棘白菌素類和嘧啶類藥物。
                                                                                  
                                                                                  所以一旦明確是耳念珠菌感染,需要根據感染部位、感染嚴重程度、藥敏結果來選擇治療方案。對于危及生命的耳念珠菌,在獲得可靠的抗真菌藥敏試驗結果之前,為了確?拐婢Ч,聯合治療也往往是必要的。
                                                                                  
                                                                                  不必過分擔心,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
                                                                                  
                                                                                  盡管尚無證據表明真菌病原體會導致像新冠病毒這樣的大規模公共衛生事件,但我們不能忽視潛在的威脅,加強對新型真菌病原體的監測和研究至關重要。目前,各國政府和衛生部門正加大投入,開展真菌病原體的監測和預防工作。
                                                                                  
                                                                                  對于普通大眾,并不需要風聲鶴唳、草木皆兵。報道中所說普通消毒劑無效,并不準確。劉源主任醫師表示,可能因為真菌污染環境后完全殺滅真菌孢子在內的所有活性真菌細胞比較難。同時,可能因為該菌會在人體皮膚被攜帶,甚至患者手機上都可以存在。所以若要做好預防措施不單單是環境消毒,還有加強手衛生這些措施。
                                                                                  
                                                                                  我國醫療機構目前常用的消毒劑都是有效的。含氯消毒劑和過氧化物具有高效的活性,其中含氯消毒劑的消毒效果最為徹底,可用作對環境的終末消毒。此外,過氧化物消毒劑、過氧乙酸以及乙酸作為復合消毒劑可殺滅真菌孢子。季銨類消毒劑也能夠高效殺滅耳念珠菌。
                                                                                  
                                                                                  氣候變暖,真菌更危險
                                                                                  
                                                                                  真菌和動物一樣具有細胞膜,但它們還有細胞壁;它們不同于植物,自身無法產生能源物質;也不同于細菌,它們的DNA被包裹在細胞核中,且細胞質中還具有多種細胞器。這些特征使真菌和人類在細胞水平上十分相似。真菌能分解巖石,滋養植物,凝結水珠,并在我們的皮膚上、腸道中大量繁殖。
                                                                                  
                                                                                  長期以來,人們一直相信這樣的醫學理論:人類通常不會受到真菌感染,不僅是因為人體有多層免疫系統,還因為我們是哺乳動物,機體的溫度并不適合真菌生長。我們體表的溫度較低,可能會遭受輕度的真菌感染比如皮癬。但在免疫系統健全的人群中出現真菌侵襲性感染,一直是很罕見的。與兩棲類、植物等相比,哺乳動物原本并不容易被真菌感染。除了免疫系統,這還與我們較高的體溫有關,絕大部分真菌都不適應在這種高溫下生長。
                                                                                  
                                                                                  然而,氣候變暖使局面出現了變化。環境溫度升高會造成演化趨勢的轉變,篩選出更加耐熱的真菌——理論上說,這會減少真菌感染人類的障礙,讓真菌感染變得更常見。
                                                                                  
                                                                                  事實上,有研究者認為,耳念珠菌可能就是一種在氣候變暖誘導下誕生的新型致病真菌。雖然這種觀點還未得到充分證實,但在氣候持續暖化的未來,真菌感染確實很有可能會成為比以往更加嚴峻的問題。
                                                                                  
                                                                                  揚子晚報(2023年04月03日A06版)

                                                                                信息、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聯系刪除。
                                                                                 
                                                                                實時疫情  
                                                                                山東省報告9月份法定傳染病25種48681例
                                                                                臺南市13日新增本地登革熱確診病例98例
                                                                                臺南市11日新增本土登革熱確診病例157例
                                                                                10月 中國內地新冠疫情下載重癥病例209例
                                                                                中疾控發布10月全國新冠病毒感染疫情情況
                                                                                11月2日 全國報告106起流感樣病例暴發疫情
                                                                                 
                                                                                科技攻疫  
                                                                                打造對付超級細菌的武器庫
                                                                                我國數學家為復雜疾病研究提供新思路
                                                                                納米藥針:集針灸和藥物功效于一身
                                                                                國藥管局批準更新版輝瑞、莫德納新冠疫苗
                                                                                新抗真菌分子對多種感染有效
                                                                                移動疫苗打印機問世
                                                                                 
                                                                                專家論疫  
                                                                                專家:肺炎支原體感染呈低齡化趨勢
                                                                                專家:孩子出現塑型支氣管炎等情況需做肺灌洗
                                                                                專家:絕大多數肺炎支原體感染患兒都是輕癥
                                                                                新冠疫情之后呼吸道傳染病更多了?專家回應
                                                                                鐘南山:預測近期會有一波小的新冠感染高峰
                                                                                出現發熱癥狀應明確病原體后再用藥
                                                                                 
                                                                                管理進步  
                                                                                推動涉疫藥品和醫療用品穩價保質專項行動落地見效
                                                                                科學研判,采取有針對性的防控措施
                                                                                新疆:嚴禁流于形式 5方面提升核酸檢測的準確性
                                                                                北京嚴格校園疫情防控網格化管理
                                                                                北京健康寶,可查詢外省市核酸檢測結果并上傳
                                                                                歷史核酸記錄不顯示了!康復者求職歧視迎來轉機
                                                                                關于我們 征稿征集
                                                                                免責聲明 聯系我們
                                                                                 
                                                                                Copyright 2005 節約網 版權所有
                                                                                通用網址:資源節約  節約網  中國節約網  中華節約網
                                                                                國家高新技術企業  國家注冊商標  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  中宣部表彰全國節約之星  吉林省中小企業服務平臺  
                                                                                吉林省科普教育基地  長春市產業技術公共服務平臺  吉林省科技進步獎  2021年全民科學素質建設資助扶持重點項目
                                                                                12321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受理中心  12318全國文化市場舉報網站   吉ICP備05008513號-23
                                                                                 
                                                                                日本道DVD中文字幕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