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疫情時代更要堅定奶業發展信心 |
加入時間:2022-09-09 來源:中國農業信息網
|
|
|
|
|
9月5日,記者從在山東濟南召開的世紀變局下中國奶業發展之道暨成果發布與新研究課題啟動會上獲悉,新冠肺炎疫情讓消費者直接認識和感受到牛奶的營養價值和提高人體免疫力的重要作用,疫情期間,牛奶逐步轉變為不可或缺的必備食品,成為廣大消費者的基本需求。
據中國奶業協會名譽會長、戰略發展工作委員會名譽主任高鴻賓介紹,這兩年我國對奶制品的需求出現前所未有的大幅度增長,2019年全國人均奶制品消費量35.8公斤,到2020年疫情暴發之后上升到38.3公斤,增長7%,到2021年,又上升到42.3公斤,增長了10.4%,遠遠超過近十年每年3.6%的平均增長速度。全國奶業企業效益也普遍增加,全國規模以上奶制品加工企業主營收入增加740億,每年平均增長9%。今年上半年年報顯示,全國34家奶制品上市企業,有27家主營收入大幅度增長,伊利突破1000億,蒙牛900多億,現代牧業銷售收入同比增加77%,優然牧業營業收入增長近20%。
高鴻賓認為,雖然目前國際環境充滿不確定性,國內經濟需求萎縮,但消費增長就是底氣,市場的擴大就是底氣,隨著大家對奶制品認識的提高和深化,奶業地位會進一步鞏固和提高,所以后疫情時代更要堅定奶業發展信心。
高鴻賓強調,現在中國奶業進入了一個循序漸進、行穩致遠發展的新階段,在目前世界發展充滿不確定性的情況下,互通有無,拾遺補缺可以,但完全依靠進口滿足國內的需求絕對不可能,因此70%的自給率是底線,是中國奶業的奮斗目標,也是不可推卸的歷史責任。今后奶業發展必須轉變傳統的生產方式,改變粗放的生產形式,走轉型升級、高質量發展之路,走以提高單產為主的降本增效、科技創新之路,單產提高的主要措施是優化養殖場生產系統、改進飼喂效率和遺傳育種。雖然這些年我國在這方面已有了很大發展,但與發達國家還有很大差距,有差距就意味著有巨大的發展空間和潛力,所以我國奶企必須以更加開放、更加謙虛的態度去學習、借鑒、吸收、引進可以促進和提高自己發展的東西,特別是高產奶牛的遺傳育種、飼喂和奶制品深度加工技術等,甚至包括奶業生產加工的機械制造。
國家食物與營養咨詢委員會主任、中國奶業協會戰略發展工作委員會名譽副主任陳萌山認為,目前中國奶業由恢復性增長進入到全面振興的新階段,大食物觀的提出為奶業加快發展提供了新機遇,要踐行落實大食物觀,推動奶業加快振興。一要加快奶業現代生產體系建設,積極擴大國內生鮮乳生產能力,優化產銷布局,依靠科技創新支撐引領,推進奶畜養殖標準化進程和現代化水平。二要加快奶業現代產業體系建設,堅持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完善利益鏈接機制、供應鏈連接機制;堅持龍頭企業帶動戰略,支持乳品企業以各種形式提高奶源控制力,提高抗風險能力。三要加快奶業現代經營體系建設,加快發展乳品深加工、延長奶業鏈條,深化奶業生產經營體制改革,推動低溫奶、干乳制品快速進入市場,增強國內奶企經營效能,擴大奶制品消費規模。 |
信息、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聯系刪除。 |
|
|
|
|
|